未分类

古人好玉,拍賣市場也好玉

古人好玉,拍賣市場也好玉

“古人好玉,拍賣市場也好玉” 這句話,恰是玉文化穿越千年的生動寫照 —— 從古代文人雅士的愛玉情結,到現代收藏市場的競逐熱潮,玉始終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文化紐帶。​

玉雕童子牧牛擺件

斷定/款識Years明MING DYNASTY
規格SpecificationL:16.8cm
數量Number1件1pc
預估價Estimated priceHKD 200,000-300,000
拍賣時間/場次Auction time/locationOCTOBER 2025 AUCTION  

童子牧牛玉雕自宋代開始流行,既蘊含著人們對田園牧歌生活的嚮往,亦展現了勤勞樸實的勞動精神,故廣泛應用於各類玉質擺件、把件或飾品中。本品即為其中之一,由大塊上乘青白玉圓雕而成,玉質光潔瑩潤,色澤柔美,十分難得。水牛身形肥碩,臥地回首,牛角彎彎,溫順馴和。童子伏於牛背之上,圓頭圓腦,嬉笑開懷,一手抓牛角,一手持葦杆,腿腳登爬狀,一副無邪頑皮的樣子。整件雕琢自然生動,線條瀟灑流暢,牧童、水牛均得其神,包漿醇厚,由內而外的細潤光澤散發出玉石本身的華彩和時間的沉澱,令人愛不釋手。

古人好玉:融於骨血的文化情懷​

古人對玉的喜愛,早已超越 “裝飾品” 的層面,滲透到生活、倫理與精神世界中。春秋時期,孔子提出 “君子比德於玉”,將玉的 “溫潤、堅貞、通透” 與君子的 “仁、義、智” 相對應,從此玉成為君子品格的象征;魏晉名士則以佩玉顯示清雅風骨,王徽之 “雪夜訪戴” 時仍身佩玉玦,足見玉與文人生活的緊密聯系;即便是民間百姓,也以玉寄寓美好願望,如婚禮中的 “玉簪” 象征 “白頭偕老”,孩童佩戴的 “玉鎖” 祈求 “平安長壽”,古人對玉的偏愛,可謂深入社會各個階層。​

白玉靈猴獻壽擺件

斷定/款識Years清QING DYNASTY
規格SpecificationL:12cm
數量Number1件1pc
預估價Estimated priceHKD 800,000-1,200,000
拍賣時間/場次Auction time/locationOCTOBER 2025 AUCTION  

擺件選用碩大白玉所製,玉質精潤,潔白細膩,料性極佳,望之散發油脂光澤,手感潤滑,包漿圓熟。圓雕三猴捧桃獻壽,中間公猴較為年長,體型較大,曲身坐立,額部平順,額前三道皺紋深邃細長,眼窩深,管鑽圓眼,直鼻微挺,鼻孔細節清晰形象,薄唇緊閉,頜部前凸,小耳帖腦,面露機警之態。身形圓潤,四肢修長,上臂粗壯圓實,右手舉起撓耳,左手垂下前伸摟住身前的小猴。

拍賣市場也好玉:屢創新高的收藏熱潮​

進入現代拍賣市場,玉依然是最受矚目的品類之一,尤其是高古玉、明清宮廷玉,屢屢拍出驚人價格。2024 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一件清代乾隆帝御製和田白玉 “九龍紋玉瓶”,以 1.23 億港元成交,刷新當年宮廷玉器拍賣紀錄;同年北京保利春拍,一件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玉琮”,因品相完好、紋飾清晰,最終以 5680 萬元人民幣落槌,成為高古玉市場的 “標杆之作”。​

拍賣市場對玉的青睞,不僅源於玉的稀缺性與工藝價值,更在於其承載的文化底蘊 —— 對藏家而言,收藏玉器不僅是資產配置,更是對千年玉文化的認同與傳承。正如 “古人好玉,拍賣市場也好玉” 所揭示的,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玉的獨特魅力從未減退。

玉雕獸面紋方尊

斷定/款識Years清QING DYNASTY
規格SpecificationH:26.8cm
數量Number1件1pc
預估價Estimated priceHKD 1,800,000-2,300,000
拍賣時間/場次Auction time/locationOCTOBER 2025 AUCTION  

乾隆初期的玉器製造,由於受到玉料來源的限製,宮廷玉器的製造處於低靡的狀態。乾隆十三年(1748)造辦處檔案有了“如意館”製造玉器的記載,宮廷玉器的製造數量也有所增加。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新疆叛亂,加強了行政管理及新疆與內地的經濟往來,由此新疆玉料才得以順利的大量輸入內地宮廷,宮廷玉器的製造局面也隨之得以改善,並有明顯的躍進之勢。乾隆皇帝十分強調作品的藝術表現力,針對宮廷玉器做了兩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是以自己的藝術修養影響玉器的製造,查清宮造辦處檔案,可知乾隆對各地治玉工藝工匠情況有所瞭解,宮廷玉器的製造多有乾隆的授意,重要作品的設計製造及成品的修改都要經他首肯;二是命宮廷畫師參與玉器的設計,造辦處畫師金廷標、餘省、姚文翰等都曾參與宮廷玉器的設計,並將重要繪畫製成玉器。這些因素都使得玉器製造的工藝水準和藝術水準有了極大的提高。

由此來看此件玉雕獸面紋方尊,尊的整體造型來源於古代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造型,嚴謹而有法度,氣勢恢弘又有沉靜之感,簡易並無繁複。自上而下,方形喇叭口,束頸,折肩,微鼓腹,高圈足外撇。於內足牆處落“大清乾隆仿古”楷書款。四角及四面均出戟。頸部是蕉葉紋及雲雷紋。腹部紋飾仿商周“三層花”裝飾方法。以雲雷紋為地,上淺浮雕獸面,獸面上又以細陰線刻劃。獸面威嚴中略帶溫和。足部紋飾與頸部同。從做工來看,打磨細緻,沿口平齊,器壁厚度均勻,起線規整,紋飾線條流暢且謹依法度,可體會到工匠一絲不苟,絲毫不敢怠慢之心。故成就如此一件標準的乾隆宮廷用器。

查閱相關資料,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玉蕉葉紋出戟方觚,與此件造型極為相仿,僅在紋飾上略有差異。整器造型紋飾皆仿古,是乾隆時期仿古風氣影響下的產物。製作規整,工藝精湛,美輪美奐。無論陳設室內,或雅賞珍藏,皆為不可多得之宮廷佳器。

諮詢電話+852 46400204黄生

WhatsApp:+852 46400204


LINE:852 46400204

buic08320@gmail.com

股票
显示评论 (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