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古董不僅是珍玩,更是傳家資產 ——2025 拍賣,把握增值良機

出廓饕餮紋青玉璧

斷定/款識Years戰國WARRING STATES PERIOD
規格Specification32.3 cmX21.8 cm
數量Number1件1pc
預估價Estimated priceSGD 500,000-800,000
拍賣時間/場次Auction time/location2025 SPRING AUCTIONS 

戰國時期(西元前475-前221年)的鐵器文明曙光中,這件出廓饕餮紋青玉璧猶如青銅時代的最後抒情詩。 彼時周王室式微,諸侯競相“問鼎中原”,玉璧從祭祀禮器逐漸演變為權力符碼。 考古發現表明,此類帶出廓裝潢的玉璧多出土於楚國貴族墓葬,其鏤空工藝與青銅器失蠟法存在明顯科技共生,暗示著戰國工匠在金屬與玉石兩種介質間的智慧遷移。 戰國時期的出廓造型玉璧是中國古代玉器發展史上的重要創新,其典型特徵是在傳統圓形玉璧外緣附加透雕裝潢,形成“璧體+鏤空附飾”的複合結構。 這種形制最早見於戰國早期,如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素面玉璧,到戰國中晚期技藝趨於成熟。 在社會功能上,大型出廓璧既是諸侯祭祀的重要禮器,也是貴族交往的信物和身份象徵,墓葬中多置於墓主軀幹位置,具有助靈魂升天的宗教意義。 戰國出廓玉璧打破了商周玉璧的靜態對稱,通過動態出廓造型創造出“靜璧動飾”的視覺張力,不僅代表了戰國玉雕工藝的巔峰成就,更是諸子百家時代精神解放的物化表達。

饕餮紋最早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良渚文化玉器(約5000年前),後成為商至西周早期青銅器覈心紋飾15。 其形態以鼻樑為中線對稱,融合多種猛獸特徵,形成抽象化獸面,宋代學者將其命名為“饕餮紋”,但商周時期可能稱“獸面紋。作為禮器主紋飾,體現統治者的神聖權威,與眼睛崇拜、太陽神信仰相關,兼具驅邪避禍作用。通過獰厲誇張的造型(突出雙目、獠牙)營造震懾力,反映先民對超自然力的崇拜。”饕餮紋。 並非簡單的裝潢母題,其“目紋-角紋-鼻紋”的三段式構成暗合“天-人-地”宇宙觀。

此玉璧選用和田青玉籽料,質地呈現“凍脂凝露”的半透明質感,表面經砣具反復琢磨形成獨特的“玻璃光包漿”。 值得注意的是璧緣外側突破圓形輪廓的“出廓”設計——四組饕餮紋以高浮雕技法向外延伸,獸面雙目採用“雙圈擠陽”工藝,瞳孔處保留原始玉皮作俏色處理。 這種打破器物物理邊界的創作,實則是戰國思想解放的物證。

紅山文化玉人

斷定/款識Years紅山文化HONGSHAN CULTURE
規格SpecificationH:5.3cm
數量Number1件1pc
預估價Estimated priceSGD 500,000-1,200,000
拍賣時間/場次Auction time/location2025 SPRING AUCTIONS 

紅山文化“白玉神人”探秘——靈玉通神的遠古密碼,在距今約6500至5000年前的遼河流域,紅山文化以其神秘的宗教儀式與精湛的玉雕工藝,為中國史前文明譜寫了一曲震撼人心的“玉石史詩”。而紅山玉器中的“人神同體”造像——高古玉神人‌,正是這一文明最深邃的精神符號。它以玉為媒,承托著先民對天地、神靈與生命的原始崇拜,將巫覡通天的神性與人性的溫度熔鑄於方寸之間,成為華夏文明早期“天人合一”宇宙觀的絕佳見證。其形制高度抽象,摒棄寫實細節,以極簡的幾何線條勾勒人形輪廓:頭部多呈倒三角形或卵圓形,雙目微凸若星芒,身軀蜷縮如母胎嬰孩,雙臂環抱於胸前,下肢或蜷曲或簡化為一柱狀基座。這種“人形胚胎”的意象,暗合原始思維中“生命循環”與“靈魂永生”的信仰,或許正是紅山先民對“祖靈”或“神巫”的具象化表達。紅山玉神人的形象,實質是原始宗教“薩滿信仰”的物化結晶。其蜷曲的姿態或隱喻“回歸母體”的再生之力,環抱的雙臂似在舉行某種神聖儀軌,而誇張的頭部比例則可能象徵對“智慧”或“靈覺”的崇拜。考古學界推測,此類玉人或是部落首領兼大巫的身份象徵,亦或代表被神化的祖先。

此玉器玉魄凝神的薩滿圖騰,其形或為白玉雕琢的蹲踞人像,通高約5.3釐米,採用紅山文化典型減地陽刻、瓦溝紋打磨工藝。神人雙足踏地,眼眶深凹,雙眼以陰刻線勾連成“菱形目”,鼻樑高挺,口部微張似吟唱咒語。‌紅山先民篤信“萬物有靈”,鼓在原始宗教中兼具通天法器與時間節律載體的雙重功能。《山海經》載“雷澤有雷神,鼓其腹則雷”,鼓聲象徵雷神之力,可貫通天地。神人擊鼓的動態,或再現薩滿儀式中“喚醒神靈—傳遞祈願—驅散災厄”的程式。

玉與神權:白玉在紅山文化中被視為“天地精氣所凝”,此類玉人可能為部落大巫陪葬品或祭祀禮器,象徵逝者靈魂藉玉鼓聲登遐神界,如牛河梁積石塚中玉器“以玉殮屍”的葬俗。靜態玉雕中罕見動態場景定格,擊鼓姿態或為紅山“神人—法器”主題玉器的孤例。聽覺符號轉化:將無形之聲轉化為有形玉雕,暗示先民對“聲波通神”的具象化崇拜,與興隆窪文化“石磬”、仰韶文化陶鼓形成跨地域精神聯結。紅山高古玉神人,如同一位凝固于時光中的遠古祭司,沉默地訴說著先民對未知的敬畏、對永恆的追問。它不僅是原始藝術的傑作,更是中華文明精神基因的古老載體——以玉通神,以形載道,在混沌與秩序之間,為人類早期文明的詩性智慧寫下永恆的注腳。‌

清早期 翡翠雕鳳舞九天吊墜,翡翠雕「瑞兽銜靈芝」吊墜(一組2件)

斷定/款識Years清QING DYNASTY
規格SpecificationN. G: 180g/133g
數量Number1件1pc
預估價Estimated priceSGD 100,000-300,000
拍賣時間/場次Auction time/location2025 SPRING AUCTIONS 

翡翠本為鳥名,《說文》載:“翡,赤羽雀也,出鬱林,從羽非聲;翠,青羽雀也, 出鬱林, 從羽卒聲。”此組翡翠雕件所清代吊墜,選材質細密均勻,呈白菜(百財)翠綠色,質地瑩潤無綹裂。用整塊優質老坑翠料雕成,耗材十分可觀。正面浮雕雄鳳展翅高飛,栩栩如生,展現了它的靈性和力量,增添祥瑞之氣,寓意洪福齊天,背面雕錢幣,象徵著圓滿與富貴。另一方型雕墜,鏤空雕瑞獸呈回首狀,口銜靈芝,以淺浮雕陰線刻紋飾眼、口、鼻、耳、及雙角,凸雕靈芝。背面則滿飾浮雕如意紋錢紋,給人意象豐富的視覺感受。神話中的瑞獸,常與神仙、靈芝、松柏神樹在一起,出沒於仙山之間,保護仙草靈芝,向人間布福增壽祥瑞。此組翡翠雕琢工藝嫺熟,造型獨特,賦予作品美好吉祥的人文美學。值得珍藏與傳世。可參考清宮舊藏清代翡翠飾件,現存於北京故宮,著錄於《故宮經典:清宮後妃首飾圖典》。

浮雕山水紋帶皮和田籽料擺件

斷定/款識Years大清乾隆年製QING DYNASTY
規格SpecificationH:36cm 
數量Number1件1pc
預估價Estimated priceSGD 350,000-600,000
拍賣時間/場次Auction time/location2025 SPRING AUCTIONS 

大清乾隆年制茶葉末釉描金浮雕綠松石饕餮紋六孔尊

• 年代:清乾隆時期(公元1736 – 1795年),為中國陶瓷藝術巔峰階段的官窯珍品,底款“大清乾隆年制”陽文篆書,彰顯皇家御用身份 。

• 尺寸:口徑8.7釐米,高度36釐米,底徑13.9釐米,器型端莊規整,比例協調 。

• 類別:高溫顏色釉陶瓷器,集茶葉末釉、描金、浮雕、嵌綠松石工藝於一體,屬宮廷陳設重器 。

二、工藝與特徵

(一)茶葉末釉

茶葉末釉為含鐵、鎂的結晶釉,唐代耀州窯始燒,清代景德鎮窯延續,雍乾兩朝達巔峰,稱“廠官釉”。本品釉面乳濁失透,黃綠交融似茶葉細末,乾隆朝“蟹甲青”特徵明顯,青褐釉面散佈不規則黃褐斑點、絲紋,淺處泛黃,足部釉與露胎接界有鋸齒狀刮削痕,古樸清麗、典雅含蓄 。

(二)描金與浮雕

器身以描金勾勒紋飾輪廓、填繪細節,金彩與茶葉末釉相襯,華貴而不豔俗。浮雕饕餮紋,線條剛勁、造型威嚴,饕餮為上古神獸,具祈福驅邪寓意,契合乾隆朝對傳統禮制文化的推崇,展現高超雕刻技藝與藝術審美 。

(三)綠松石鑲嵌

浮雕紋飾中嵌綠松石,溫潤松石與釉面、金彩呼應,增添層次與色彩變化。綠松石在古代屬珍貴玉石,用於禮器裝飾,凸顯器物等級與皇家奢華,也體現乾隆朝對多元材質融合運用的創新 。

(四)六孔設計

頸部設六孔,造型獨特且具功能性,或與古代禮儀陳設、香道等關聯(推測用於插置香具、花器等,營造儀式感 ),突破常規器型,彰顯設計巧思,反映乾隆時期陶瓷工藝在造型與功能結合上的探索 。

三、歷史與文化價值

• 工藝巔峰見證:代表乾隆朝官窯制瓷最高水準,融合多種複雜工藝,從釉料配方、燒制火候,到描金、浮雕、鑲嵌的協同,體現當時工匠技藝與禦窯廠管理水平,是清代陶瓷工藝集大成之作 。

• 宮廷文化載體:作為宮廷陳設器,承載乾隆時期皇家審美、禮儀制度與文化追求。茶葉末釉的典雅、饕餮紋的禮制內涵、綠松石的貴重,共同詮釋宮廷器物“器以載道”功能,為研究清代宮廷生活、文化藝術提供實物依據 。

• 文化傳承創新:繼承唐代以來茶葉末釉傳統,融合上古饕餮紋等文化符號,創新材質鑲嵌與器型設計,是中國陶瓷文化傳承中“守正創新”的典範,對後世陶瓷創作與文化研究影響深遠 。

此件六孔尊集工藝精湛、文化厚重、造型獨特於一身,為乾隆官窯珍稀遺存,見證清代陶瓷輝煌,是古董藝術收藏與研究領域的重要標的 。

諮詢電話+852 46400204黄生
WhatsApp:+852 46400204
LINE:852 46400204
WeChat +hjylqt520
buic08320@gmail.com

股票
显示评论 (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