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清朝歷代皇帝喜愛的古董

清朝歷代皇帝喜愛的古董

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歷代皇帝多推崇文化藝術,對古董的收藏與賞玩可謂蔚然成風。他們憑藉皇權的獨特優勢,匯集天下珍寶,不僅形成了規模龐大的皇室收藏體系,更因個性與審美的差異,展現出對不同類型古董的獨特偏好。這些偏好既反映了帝王的個人品味,也推動了清代古董收藏文化的發展,成為研究清代宮廷文化的重要維度。​

一、順治帝:開國之初的樸素偏好,重佛教文物與漢代古器​

順治帝作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雖在位時間僅十八年,且政權初定、百廢待興,但已開始關注古董收藏,其偏好集中於兩類:一是佛教文物,二是漢代簡樸古器。​

順治帝篤信佛教,尤其尊崇藏傳佛教,因此對佛教相關的古董極為重視。他曾從民間徵集歷代銅佛、佛經、唐卡等文物,其中最為珍愛的是一尊東漢青銅釋迦牟尼坐像—— 這尊佛像造型莊嚴,工藝精湛,傳為東漢末年佛教東傳初期的珍品,順治帝將其供奉於紫禁城養心殿佛堂,每日禮拜,視為「鎮心之物」。此外,他還收藏了多件唐代鎏金銅佛、宋代木雕菩薩像,並命人修繕宮中舊藏的佛教文物,奠定了清代宮廷佛教文物收藏的基礎。​

在世俗古董方面,順治帝偏好漢代風格的簡樸古器,厭棄華麗繁複的裝飾。據《清史稿・輿服志》記載,他曾從民間購得一件漢代青銅錯金銅鼎,鼎身無過多紋飾,僅以簡潔的蟠螭紋裝飾,錯金線條細密流暢,順治帝對其極為喜愛,常置於禦書房,用於焚香靜思。這種偏好與他「崇儉抑奢」的執政理念相符,也體現了清初帝王對漢族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借鑒。​

二、康熙帝:博覽群籍的學者型帝王,鐘愛古書籍、古字畫與天文儀器​

康熙帝是清代史上著名的「學者型帝王」,精通漢學、數學、天文、曆法,其古董收藏也帶有強烈的「求知與審美並重」特徵,尤其偏愛古書籍、古代字畫與西方傳入的古天文儀器。​

在古書籍收藏方面,康熙帝可謂清代帝王中的「藏書大家」。他在位期間,組織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同時大力徵集民間珍本、善本古籍,尤其重視宋版書。據《天祿琳琅書目》記載,他收藏的宋版《資治通鑒》《文選》等古籍多達數百冊,其中最為珍貴的是一套北宋淳化年間刻本《論語》 —— 這套書紙質細密,墨色均勻,帶有南宋藏書家岳珂的題跋與璽印,康熙帝視之為「書籍之寶」,命人以錦盒珍藏,並親自為其題寫「學海淵源」四字題跋。​

在古代字畫方面,康熙帝偏好元代與明代前期的文人畫,尤其推崇黃公望、倪瓚、沈周、文徵明等畫家的作品。他收藏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雖後來證實為仿本,但康熙帝對其極為喜愛,不僅多次題跋,還命宮廷畫師臨摹,賜予皇子與重臣;此外,他還收藏了沈周《廬山高圖》、文徵明《真賞齋圖》等珍品,並定期在宮中舉辦「書畫賞鑒會」,邀請文臣共同賞析,推動了宮廷書畫收藏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帝對西方傳入的古天文儀器也頗有興趣。他曾從法國耶穌會士手中獲得一件17 世紀意大利製造的銅質天文望遠鏡,這件望遠鏡工藝精巧,可觀測星象與月球表面,康熙帝親自學習使用,並命宮廷造辦處仿製,同時收藏了多件西方古鐘、古儀器,成為清代宮廷「中西合璧」收藏的開端。​

三、雍正帝:審美精細的「完美主義者」,偏愛清雅古瓷與文房清供​

雍正帝雖在位僅十三年,但以審美精細、追求完美著稱,其古董收藏風格也趨於「清雅、精緻、實用」,尤其偏愛宋代古瓷與文房清供類古董。​

在宋代古瓷收藏方面,雍正帝可謂清代帝王中的「宋瓷迷」。他對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瓷器極為痴迷,在位期間大力徵集民間宋瓷,並命宮廷造辦處對宮中舊藏宋瓷進行整理與修復。據《雍正朝造辦處活計檔》記載,他曾多次下諭旨關心宋瓷收藏,如「著將宮中所藏汝窯瓷器逐一查點,如有損壞者,速命工匠修補,不得草率」。他最為珍愛的是一件宋代汝窯天青釉盤—— 這件瓷盤釉色瑩潤,開片細密,底部帶有芝麻支釘痕,雍正帝不僅將其置於養心殿禦案上,每日賞玩,還命宮廷畫師繪製《汝窯盤圖》,並題寫「雨過天青」四字,足見其喜愛之情。​

在文房清供類古董方面,雍正帝偏好精緻雅緻的古代文房用品,如古硯、古筆、古墨、古硯滴等。他收藏的唐代端硯「風字硯」 石質細潤,硯面帶有天然「魚子紋」,並有宋代文人歐陽修的題銘,雍正帝視之為「硯中極品」,每日用於書寫;此外,他還收藏了宋代龍尾硯、元代松煙墨、明代竹雕筆筒等文房珍品,並命宮廷造辦處仿照古代樣式製作新文房用品,形成了「以古為師」的文房收藏風格。​

雍正帝的古董收藏還注重「實用性」,他常將收藏的古瓷用於日常飲茶、賞花,將文房古董用於書寫與繪畫,體現了「古董融入生活」的理念,與其他帝王「純收藏」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

四、乾隆帝:收藏規模空前的「帝王收藏家」,廣納萬物的「博覽型」偏好​

乾隆帝在位六十年,憑藉「盛世」的財力與皇權,建立了清代規模最大的皇室古董收藏體系,其收藏可謂「無所不包、無所不納」,涵蓋古代青銅器、書畫、瓷器、玉器、家具、宗教文物等幾乎所有古董門類,是清代帝王中最具代表性的「收藏家」。​

在古代青銅器方面,乾隆帝對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極為重視,在位期間從民間與海外徵集了數千件青銅器,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商代晚期的青銅司母戊鼎(後母戊鼎) —— 這件鼎體型龐大,工藝精湛,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商代青銅器,乾隆帝命人將其運至紫禁城,置於太和殿廣場,視為「國之重器」;此外,他還收藏了商代四羊方尊(仿品,真品藏於民間)、周代大克鼎等珍品,並命人編纂《西清古鑒》《寧壽鑒古》等青銅器圖錄,對古代青銅器的研究與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古代書畫方面,乾隆帝的收藏可謂「空前絕後」。他不僅繼承了康熙、雍正兩朝的宮廷書畫收藏,還從民間徵集了大量歷代名家作品,如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摹本)、王獻之《中秋帖》、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韓滉《五牛圖》等「國寶級」書畫。他對《快雪時晴帖》極為喜愛,將其與《中秋帖》《伯遠帖》並稱為「三希堂法帖」,藏於養心殿三希堂,並多次題跋、鈐印,甚至在畫面上添加自己的題詩,雖後世對其「過度題跋」頗有爭議,但也可見其對書畫的癡迷。​

在古代玉器方面,乾隆帝對和田玉製作的古代玉器極為偏好,尤其推崇戰漢時期的玉雕。他收藏的西漢青白玉透雕龍鳳紋璧戰國青玉蟠螭紋佩等珍品,工藝精湛,造型靈動,乾隆帝命人將其置於「玉粹軒」,定期賞玩,並命宮廷造辦處仿照古代玉器樣式製作新玉器,形成了「仿古玉」的製作高峰。​

此外,乾隆帝還收藏了大量古代家具(如明代黃花梨傢具)、宗教文物(如藏傳佛教金佛)、海外奇珍(如東南亞古珠、歐洲古鐘)等,其收藏規模可謂「前無古人」,據《石渠寶笈》《西清古鑒》等文獻記載,乾隆朝宮廷古董收藏數量多達數十萬件,形成了完整的皇室收藏體系,對後世中國古董收藏文化影響深遠。​

五、嘉慶至宣統:收藏趨於保守,偏好「祖宗舊藏」與實用古董​

嘉慶帝以後,清朝國力逐漸衰退,皇室古董收藏也從「擴張」轉向「保守」,歷代皇帝多以「繼承祖宗舊藏」為主,鮮有大規模徵集新古董,其偏好也趨於「實用」與「穩重」。​

嘉慶帝與道光帝偏好「祖宗舊藏」的古代青銅器與瓷器,尤其重視乾隆朝收藏的商周青銅器與宋代古瓷,他們雖未大規模徵集新藏品,但對宮中舊藏極為珍惜,多次下令整理與保護,並禁止宮人損壞;咸豐帝與同治帝因內憂外患(如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宮中部分古董遭損失或流失,他們對古董的收藏較為零散,偏好小型文房古董(如古硯、古筆),以慰藉戰亂中的心情;光緒帝與宣統帝則因政權旁落,皇室收藏幾乎停滯,僅對宮中殘存的古董進行簡單整理,偏好清代前期的宮廷仿古瓷與玉器,體現了「末世帝王」對傳統文化的微弱堅守。

多祿溙國際拍賣2026年香港春拍,現全球徵集各類藏品!
Dorothy International Auction 2026 Hong Kong Spring Auction, now accepting worldwide submissions of various types of collectibles!
徵集範圍:中國書畫、瓷器、玉器、銀元、金銅佛像等頂級藝術品。
Scope of Collection: Chinese paintings, porcelain, jade,Silver dollar, gilt-bronze Buddhist figures, and other exceptional works of art.
徵集地點:多祿溙新加坡辦事處/多祿溙香港辦事處/多禄溙澳門辦事處。
Collection location:Dorothy Singapore Office / Dorothy Hong Kong Office / Dorothy Macau Office.
專業團隊、全球渠道、精準匹配。聯繫我解鎖您的藏品價值!
Professional team、Global channels、Precise matching. Contact me to unlock the value of your collection!
联系方式:Contact Information:852 46400204
💬WeChat:852 46400204
📞 WhatsApp:+hjylqt520
📮Email:buic08320@gmail.com

誠邀全球藏家送拍臻品

股票
显示评论 (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