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以蟲魚、花鳥、山水馳名畫壇,其山水作品雖不及花鳥數量繁多,卻件件蘊含獨特匠心,1938 年創作的《桃花源》圖便是其中的經典之作。這幅作品以陶淵明《桃花源記》為文學原型,既保留了齊白石筆墨的樸實生動,又融入對「世外桃源」的浪漫想象,將文學中的理想國度轉化為可視的水墨意境,成為他中年向晚年過渡期間山水創作的重要代表作。
一、創作背景:亂世中的「精神避世」
1938 年的中國正處於抗戰烽火之中,齊白石時年 76 歲,居於北平(今北京)。面對時局動蕩,他雖閉門謝客、不與外界紛擾周旋,卻在筆墨間寄託對安寧生活的嚮往。「桃花源」作為中國文化中「避世樂土」的經典符號,向來象徵著遠離紛爭、安居樂業的理想世界,齊白石選擇在這一時期創作《桃花源》圖,既是對陶淵明文學經典的致敬,更是對亂世中「精神避世」的心靈寄託 —— 他試圖通過畫筆構建一個沒有戰火、只有田園牧歌的世界,既是自我慰藉,也暗含對和平生活的期盼。
此時的齊白石,筆墨已褪去早年的細膩繁瑣,逐漸形成「簡練蒼勁、質樸生動」的風格,《桃花源》圖正是這一風格轉變的生動體現,畫中沒有過多複雜皴法,卻以簡筆勾勒出桃花源的樸實與安寧。
齊白石1938年作《桃花源》 圖 立軸

| 斷定/款識Years | 齊白石QI BAISHI |
| 規格Specification | 33cmx67cm |
| 數量Number | 1件1pc |
| 預估價Estimated price | HKD 7,500,000-10,000,000 |
| 多渌溙(澳门)拍賣時間/場次Auction time/location | OCTOBER 2025 AUCTION |
作者:齊白石 (1864~1957)
材質:設色紙本
形制:立軸
題識:平生未到桃源地,
意想清溪流水長。
竊恐居人破心膽,
揮毫不畫打魚郎。
戊寅,時居燕京城西,白石齊璜。
印文:老白、湘潭人也
自東晉陶淵明以平淡雋永的筆調寫出了臉炙人口的《桃花源記》後, 桃花源便成為人們心中的理想世界的代名詞。古人畫 “桃花源” 無外乎幾個內容: 清溪、桃花、洞口、小舟、漁人 。但白石老人此作卻異乎尋常地打破了這一慣例, 和陶淵明所寫武陵漁人誤闖了桃花源的寧靜, 看到“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褽,並怡然自樂”的場景憲全不同, 《桃花源圖》中竟未見一人!
此作品創作於戊寅(1938年),這年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北平淪陷,民不聊生。當時的齊白石已是76歲高齡,在這樣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內心充滿了無奈和矛盾。他婉拒了北平藝專的聘請,在家閉門作畫。凡有日偽政府來求畫者,他一概不予接待。他認為家門外的社會都是令人恐懼的,他不願把山外戰亂紛爭的消息帶到內心所營造的一片淨土中。
此幅桃花源圖,白石老人在處理遠景時,用了雄渾勁健 的筆墨, 畫出重重疊疊、壁立於初的大山,像一道道重門深鎖,把它和外面的 世界隔絕了。山的造型高聳陡峭 而又清麗可人 ,明顯是受了桂林山水的影響。桂林山水既雄壯 又秀麗, 奇峰高聳, 平灘捕魚,桂林山水美景成了齊白石心中“桃花源” 最好的素材。

二、畫面構成:從「文學敘事」到「水墨意境」
齊白石的《桃花源》圖並非對《桃花源記》的逐句還原,而是提煉文學中的核心場景與意象,以水墨語言重構桃花源的意境,主要可從「空間層次」與「意象塑造」兩方面賞析:
1. 空間層次:遠近呼應,營造「尋幽入勝」之感
畫面採用傳統山水畫的「散點透視」,卻融入齊白石獨特的構圖巧思,形成「遠山 — 近水 — 村居」的三層空間:
- 遠景:以淡墨大筆掃出幾座連綿的山巒,山形簡潔圓渾,沒有繁複的皴擦,僅用深淺墨色的變化表現山巒的層疊感,山巔略施赭石淡彩,宛如晨霧或夕陽下的微光,為畫面奠定悠遠寧靜的基調;
- 中景:一條彎曲的溪流從遠山間蜿蜒而來,水面以留白為主,僅用幾筆淡墨勾勒水波,暗示水流的輕緩;溪流旁有小徑穿過叢林,幾棵參天古樹以簡筆勾勒樹幹,枝葉用點葉法點染,疏密有致,仿佛為尋路者遮擋陽光,營造「林盡水源,便得一山」的文學場景;
- 近景:溪流盡頭是幾間農舍,屋頂覆蓋茅草,牆體以淡墨勾勒,線條樸實無華;屋前有田疇,幾株稻麥以豎筆點出,雞犬、農人等小景散落其間 —— 農人或扛鋤歸家,或倚門閒坐,雞犬在田間嬉戲,生動還原「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田園景象。
三層空間由溪流與小徑連接,引導觀者視線從遠山逐步聚焦到近景的村居,仿佛親身經歷「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的探索過程,充滿敘事性與代入感。
2. 意象塑造:「樸實化」轉譯,貼近生活本真
不同於傳統山水畫中「桃花源」常見的「仙氣飄飄」,齊白石筆下的桃花源充滿「人間煙火氣」,他將文學中抽象的「理想國」轉化為貼近現實的田園場景:
- 建築與人物:農舍沒有華麗的裝飾,僅是鄉間常見的茅草屋;人物沒有峨冠博帶,而是穿著粗布衣裳的農夫、村婦,動作也皆是日常瑣事 —— 這種「去理想化」的塑造,讓桃花源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仙境,而是普通人能感受到的安寧家園,更易引發大眾共鳴;
- 植物與動物:畫中的樹木、稻麥、雞犬,皆是齊白石長年觀察的鄉間景物,他以「寫生式」的筆法描繪 —— 樹幹的紋理、稻麥的姿態、雞犬的神情,皆生動逼真,沒有誇張變形,卻在樸實中透出生命力,仿佛能聞到田間的稻花香、聽到雞犬的鳴叫。
三、筆墨特色:「簡中見繁」的齊氏風格
《桃花源》圖的筆墨,充分體現齊白石「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藝術主張,可謂「簡筆不簡意」:
- 用筆:勾勒山巒、樹幹時,筆力蒼勁沉穩,線條雖簡短卻有力量,如「鐵畫銀鉤」;描繪人物、雞犬時,筆鋒則靈活輕巧,幾筆便勾勒出形象的神態,如農夫扛鋤的姿態、雞犬奔跑的動感,皆生動傳神,沒有多餘筆墨;
- 用墨:講究「墨分五色」,山巒的淡墨、樹幹的濃墨、水面的留白,墨色深淺對比分明,卻過渡自然,沒有生硬感;屋舍、田疇略施淡彩(赭石、花青),色彩淡雅不艷俗,既豐富了畫面層次,又保留水墨的通透感,避免了「重彩奪墨」的問題;
- 留白:水面、天空皆以留白處理,既表現出「水光粼粼」「天空遼闊」的意境,又讓畫面顯得疏朗通透,沒有擁擠感,給觀者留下想象空間 —— 仿佛能想象到微風吹過稻田、白雲飄過山巔的場景,讓靜態的畫面充滿動態的生機。
四、文化內涵:超越畫作的「理想寄託」
齊白石 1938 年作《桃花源》圖,早已超越「山水畫」的載體意義,成為亂世中「精神家園」的象征:
- 對「安寧」的渴望:畫中的桃花源沒有戰火、沒有紛擾,只有農人耕作、雞犬相聞的平和,這正是齊白石面對時局動蕩時,對「安寧生活」的真切渴望,也是當時無數百姓的心聲;
- 對「樸實之美」的堅守:齊白石一生主張「畫吾自畫自所長」,反對脫離生活的「文人畫空談」,《桃花源》圖中沒有複雜的技法炫技,只有對鄉間生活的真實描繪,這既是他對「樸實之美」的堅守,也讓「桃花源」從文學的「高處」落到生活的「實處」,更具感染力。
這幅《桃花源》圖,不僅是齊白石山水創作的重要代表作,更是中國近代畫壇中「以筆墨寄情懷」的經典案例。它以樸實的筆墨、生動的意象,將文學中的理想國度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水墨世界,讓後人在欣賞筆墨之美的同時,更能感受到亂世中藝術家的人文關懷與對和平的深切期盼。
多祿溙國際拍賣2026年香港春拍,現全球徵集各類藏品!
Dorothy International Auction 2026 Hong Kong Spring Auction, now accepting worldwide submissions of various types of collectibles!
徵集範圍:中國書畫、瓷器、玉器、銀元、金銅佛像等頂級藝術品。
Scope of Collection: Chinese paintings, porcelain, jade,Silver dollar, gilt-bronze Buddhist figures, and other exceptional works of art.
徵集地點:多祿溙新加坡辦事處/多祿溙香港辦事處/多禄溙澳門辦事處。
Collection location:Dorothy Singapore Office / Dorothy Hong Kong Office / Dorothy Macau Office.
專業團隊、全球渠道、精準匹配。聯繫我解鎖您的藏品價值!
Professional team、Global channels、Precise matching. Contact me to unlock the value of your collection!
联系方式:Contact Information:852 46400204
💬WeChat:852 46400204
📞 WhatsApp:+hjylqt520
📮Email:buic08320@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