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國家寶藏 —— 天津博物館古玉尋蹤

國家寶藏 —— 天津博物館古玉尋蹤

天津博物館作為華北地區重要的文化殿堂,館藏文物數量豐富、種類齊全,其中古玉藏品更是憑藉跨越數千年的歷史跨度、精湛的工藝水準與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館內「國家寶藏」級別的核心藏品之一。這些流淌著時光印記的古玉,不僅見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更為今人提供了一扇窺探古代社會審美、禮儀與生活的窗口,每一件都承載著獨特的故事與價值。​

一、館藏古玉的歷史脈絡:從史前到明清的玉文化長卷​

天津博物館的古玉收藏,覆蓋了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完整序列,時間跨度超過 6000 年,幾乎完整再現了中國古玉發展的全過程。不同時期的玉器,因社會背景、工藝水準與審美取向的差異,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特徵,共同編織出一幅絢麗的玉文化長卷。​

(一)史前時期:玉文化的萌芽與奠基​

館藏史前時期古玉以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與良渚文化器物最具代表性,這一時期的玉器是先民精神信仰與原始審美的體現。其中,紅山文化青白玉 C 形龍堪稱館藏「鎮館之寶」之一,這件玉器長約 20 厘米,質地呈青白色,通體光潔,龍身彎曲如 C 字,軀體粗壯渾圓,僅以簡潔的陰刻線勾勒出龍眼與龍吻,風格質樸古拙,充滿了原始宗教的神秘感。它不僅是紅山文化龍形玉器的典型代表,更印證了中國早期龍文化的起源,與遼寧省博物館藏紅山文化玉豬龍遙相呼應,具有極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此外,館藏的良渚文化玉琮同樣引人注目。這件玉琮通高約 15 厘米,呈內圓外方的典型形制,器身雕刻有簡潔的神人獸面紋,線條細密流暢,雖歷經數千年風雨,仍保持著温润的質感。良渚文化玉琮向來與「通神、禮地」的禮儀功能相關,這件藏品不僅工藝精湛,更為研究史前時期的禮儀制度與宗教信仰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二)商周至戰漢:玉文化的成熟與輝煌​

商周至戰漢時期,是中國古玉發展的黃金時代,玉器從原始宗教器物逐漸轉向禮儀用器與貴族佩飾,工藝技法與造型設計也日趨成熟。天津博物館館藏的這一時期古玉,以「精、巧、雅」著稱,充分展現了古代玉雕師的高超技藝。​

商代青玉龍紋玦是館藏商周玉器的精品之作。這件玉玦直徑約 10 厘米,色呈深青,質地緻密,器型為典型的「有缺口環形」,環身雕刻有簡潔的龍紋,龍首張口,龍身線條流暢,雖無過多裝飾,卻生動傳神。商代玉器受青銅器紋飾影響較深,這件玉玦的龍紋風格與同時期青銅器上的獸面紋相近,體現了「玉、銅同源」的工藝特徵,是研究商代玉器與青銅器文化交融的重要實物。​

戰漢時期的玉器則以「靈動、精細」聞名,館藏的西漢青白玉透雕龍鳳紋璧可謂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這件玉璧直徑約 25 厘米,採用優質青白玉雕琢而成,通體潔淨,光澤溫潤。玉璧主體雕刻有蟠龍紋,龍身盤繞,線條靈動;璧的邊緣則透雕出鳳鳥紋,鳳鳥展翅,姿態優雅,龍鳳相間,寓意「吉祥和諧」。更令人稱歎的是,玉璧表面還運用了戰漢時期獨特的「游絲毛雕」技法,線條細如毫髮,卻挺拔有力,無斷裂、歪斜之處,充分展現了漢代玉雕工藝的巔峰水準。這件玉璧不僅是貴族身份與地位的象徵,更體現了漢代「龍鳳呈祥」的吉祥文化,是戰漢玉器中的珍品。​

(三)隋唐至明清:玉文化的世俗化與繁榮​

隋唐至明清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工藝技術的進步,玉器逐漸從貴族專享走向世俗化,造型與題材也更趨多樣,既有宮廷御用的華麗器物,也有民間喜愛的生活用器與裝飾佩件。天津博物館館藏的這一時期古玉,數量眾多,風格各異,全面反映了玉文化的世俗化進程。​

唐代青玉胡人舞樂紋帶板是館藏隋唐玉器的亮點之一。這組帶板共 10 塊,均採用青玉雕琢而成,每塊帶板上雕刻有不同的胡人舞樂形象:有的胡人手持樂器演奏,有的翩翩起舞,人物姿態生動,表情傳神,衣袍褶皺線條流暢,充分展現了唐代「胡風盛行」的社會風貌。唐代玉器向來以「氣魄宏大、題材開放」著稱,這組帶板不僅工藝精湛,更為研究唐代的對外文化交流、音樂舞蹈藝術提供了珍貴的視角,具有極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明清時期的玉器則因宮廷審美的影響,呈現出「華麗、精細」的風格,館藏的清代乾隆年間青白玉仿古饕餮紋鼎可謂這一時期的經典之作。這件玉鼎通高約 30 厘米,採用優質青白玉雕琢而成,造型仿商代青銅鼎,器身雕刻有仿古饕餮紋,線條粗獷有力,既保留了古代青銅器的莊嚴氣息,又融入了清代玉雕的精細技法。玉鼎底部刻有「乾隆御製」四字篆書款,證明其宮廷御用身份,器型端莊大氣,質地温润潔淨,是乾隆時期「仿古玉器」的代表作。乾隆年間,宮廷極為重視玉器製作,設立「如意館」專門負責玉雕生產,這件玉鼎不僅體現了清代玉雕的最高工藝水準,更反映了乾隆皇帝對古代文化的推崇與嚮往。

二、館藏古玉的文化價值:超越工藝的精神載體​

天津博物館的古玉藏品,不僅是工藝技法的體現,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載體,其文化價值主要體現於以下三個方面:​

(一)禮儀文化的見證​

在古代中國,玉器向來與「禮儀」緊密相連,所謂「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周禮・春官・大宗伯》),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等器物,均承擔著重要的禮儀功能。天津博物館館藏的良渚文化玉琮、商代玉圭、周代玉璧等藏品,正是古代禮儀制度的直接體現,它們不僅造型規範,更蘊含著「天人合一」「敬天禮地」的文化理念,為研究古代禮儀制度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

(二)審美文化的傳承​

從史前時期質樸古拙的玉龍,到戰漢時期靈動精細的玉璧,再到明清時期華麗繁複的玉鼎,天津博物館的古玉藏品完整記錄了中國古代審美文化的演變軌跡。史前玉器的「樸素之美」、商周玉器的「莊嚴之美」、戰漢玉器的「靈動之美」、明清玉器的「華麗之美」,雖風格各異,卻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核心內涵,成為後人理解古代審美取向的重要途徑。​

(三)生活文化的反映​

隨著玉文化的世俗化,玉器逐漸融入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成為裝飾佩件、生活用器與吉祥信物。天津博物館館藏的唐代胡人舞樂紋帶板、宋代青玉鶴紋佩、明代白玉蟠螭紋帶鉤、清代青玉瓜果紋盒等藏品,均與古代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帶板用於束腰,佩件用於裝飾,帶鉤用於繫帶,瓜果紋盒用於盛放小物件。這些玉器不僅工藝精湛,更生動反映了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習俗與審美喜好,是研究古代社會生活的「活化石」。

三、古玉的保護與展示: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天津博物館的古玉藏品向來受到嚴格的保護與精心的呵護。館方專門設立了溫濕度恆定的文物儲藏庫,配備專業的文物保護設備,防止玉器因環境變化而出現開裂、脫色等問題;同時,文物修復師還會定期對古玉進行檢查與修復,確保藏品的完整性與安全性。​

在展示方面,天津博物館專門開設了「古代玉器廳」,採用「按時代排序、按題材分類」的展示方式,將館藏古玉精品逐一呈現。展廳內配備了柔和的燈光與詳細的解說牌,既突出了古玉的温润質感,又便於遊客了解每件藏品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此外,館方還經常舉辦「古玉專題展」,如「玉潤華章 —— 天津博物館藏古玉精品展」,並通過數字化手段,如 VR 虛擬展廳、線上文物鑒賞課程等,讓更多人能夠足不出戶欣賞到古玉的魅力,實現了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全球藏品徵集進行中

諮詢電話+852 46400204黄生

WhatsApp:+852 46400204


LINE:852 46400204

buic08320@gmail.com

股票
显示评论 (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