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極盛時期,瓷器生產的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高峰。景德鎮作為 “瓷都”,統治明清兩代瓷壇長達數百年。以下是對明清二代陶瓷的詳細介紹:
明代陶瓷
- 發展歷程:明代建國之初,明太祖規定祭器皆用瓷制,並於洪武二年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專門燒造宮廷用瓷。此後,景德鎮的制瓷業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帶動了國內外許多地方的青花瓷生產,使中國成為世界的制瓷中心。
- 造型特點:造型豐滿、渾厚、古朴,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樸、莊重之感。琢器如瓶、尊等,胎體較厚重;圓器如盤、碗等,胎體也比清代厚重。
- 胎釉特徵:胎體質地堅實,露胎處多有火石紅痕迹。釉質肥厚、滋潤,青花品種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數器物釉面潔白外,其餘皆為青白色,俗稱 “亮青釉”。
- 裝飾特點:紋飾多為寫意,畫面豪放生動,如龍紋多凶猛,咀巴像豬咀,俗稱 “豬咀龍”,怒發前沖,爪部團成圓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龍紋有衰老之態。前期所繪鳳紋與元代一樣,頸部無發毛,在龍、獅及獸身上多帶有火焰紋。嘉靖以後所畫兒童形象,頭部很大,額角及後腦勺凸出。
- 品種分類:
- 青花瓷:是明代瓷器生產的主流,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最為著名,所用青花料是進口的蘇麻離青,呈色濃豔,有鐵銹斑。後來逐漸試用國產的青花料。
- 斗彩:創燒於成化年間,是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形成釉上、釉下彩繪互相爭奇斗豔的藝術效果,如成化鬥彩雞缸杯。
收藏品 成化斗彩鸡缸杯
- 五彩:嘉靖、萬曆年間燒製成熟,是純粹釉上彩繪,以紅、綠、黃為主,色調濃豔、強烈、喜慶,如嘉靖五彩鏤空鳳紋蓋罐。
收藏品 嘉靖五彩镂空凤纹盖罐
- 顏色釉瓷:品種豐富,如永樂 “甜白”,白如凝脂,素如積雪;永樂、宣德的紅釉,光色純隱,“殷紅灼爍,寶光耀目”;還有藍釉、黃釉、綠釉等。
清代陶瓷
- 發展歷程:清代延續明代御窯廠制度,瓷都景德鎮依舊代表著整個時代的發展水平。清朝初年的康、雍、乾三朝,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瓷器的成就非常卓越,是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輝燦爛的一頁。
- 造型特點:順治、康熙時,古拙、豐滿、渾厚;雍正時秀巧雋永;乾隆時則顯規整;嘉慶、道光以後則稚拙笨重。
- 胎釉特徵:康熙時,胎體體重,質地堅硬細密。雍正時胎質輕薄、細潤,潔白度高。道光以後的胎體厚笨、質地粗松。清代的琢器類腹、頸部接痕極為少見。明代瓷器露胎處常泛火石紅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澤略顯青白。
- 裝飾特點:紋飾深受同時期繪畫的影響,民窯瓷器寫意寫實並存,用筆豪放。御用官窯瓷器,圖案趨向規範化,用筆細緻入微,構圖拘泥、繁縟。由於瓷器工藝受到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在瓷器上出現了具有西方繪畫風格特點的花紋圖案。
- 品種分類:
- 青花瓷:康熙時期的青花最為出色,被稱為 “翠毛藍”,顏色非常清丽,且能分出層次,稱為 “墨分五色”。
收藏品 康熙青花瓷
- 粉彩:創始於康熙時期,至雍正、乾隆時期才臻於完善。粉彩是在五彩基礎上,受琺琅彩製作工藝的影響而創制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顏色因摻入粉質,給人以一種柔和的感覺。
收藏品 雍正粉彩
- 琺琅彩:又名瓷胎畫琺琅,是從國外引入的彩料,顏色穩定,便於繪制精細的彩圖,由於彩料較厚,使色彩更富有立體感,創始於康熙時期,雍正、乾隆時期的製品更為出色。
收藏品 乾隆珐琅彩
- 顏色釉瓷:品種繁多,單紅釉就有鐵紅、銅紅、金紅之分,藍釉亦有天藍、酒藍、霽藍之別等。康熙時期的郎窯紅、豇豆紅都是極為成功的產品。
- 青花瓷:康熙時期的青花最為出色,被稱為 “翠毛藍”,顏色非常清丽,且能分出層次,稱為 “墨分五色”。
全球藏品徵集進行中
WhatsApp+85246400204
LINE+85246400204
Gmail+buic08320@gmail.com
聯繫人:黃生 852+46400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