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贊梅魂圖長卷

| 斷定/款識Years | 關山月QING DYNASTY |
| 規格Specification | 47.3X531.8cm |
| 數量Number | 1件1pc |
| 預估價Estimated price | SGD 550,000-800,000 |
| 拍賣時間/場次Auction time/location | 2025 SPRING AUCTIONS |
作者:關山月
名稱:天香贊梅魂圖長卷
媒材:設色紙本
畫心尺寸:47.3 x 531.8 cm
日期:丁卯年(1987歲末)除夕
卷首款識:
天香贊 漠陽關山月
題詞:
梅魂頌
畫梅不怕倒黴災 又遇龍年喜氣來 意寫龍梅騰老幹 梅花莫問為誰開
款識:
丁卯除夕為迎戊辰龍歲 試以六去舊帋乾隆下墨寫此龍梅 但願墨痕永留香而春色滿中華也 畫於鼎湖山舍漠湯 關山月筆
鈐印:
關山無恙 關山月(白文)八十年代 學到老來知不足 漠陽 紅棉巨榕鄉人(朱文)
此圖畫於1987年除夕,縱47.3釐米,橫531.8釐米,尺幅巨大,屬於館藏級別,是關老暮年之恢弘巨作,畫寫梅花滿樹,紅梅、白梅各占其半,關山月的梅花,枝幹如鐵,繁花似火,雄渾厚重,清麗秀逸。梅樹以墨筆畫枝,間有飛白,濃淡水墨的轉換區分出紅、白梅樹的前後關系。紅梅以純度很高的朱砂寫成,花瓣以沒骨法畫出,花蕊則以墨筆點之。與紅梅相比,白梅更有平淡天真的格調,花瓣以墨光深淺來表現,率性天真,柔而不失勁力,花密而勻,若在不經意間寫成。紅梅、白梅交相輝映,時激昂、時清雅,別有一番韻致於其間。此幅作品上下佈局,兩株白梅古奇多姿,枝幹沖天而上,冷艷綻放。另兩株舒展的紅梅淩空而至,繁花似火,喜慶祥和,畫面縱橫交錯,白梅、紅梅、老梅、新梅似爭奇鬥艷,各展芳華。畫筆鏗鏘有力,一蹴而就;用墨濃淡幹濕,清爽悅目。款識流暢,鈐印講究,章法規範;呈現著一種微妙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可謂人間何處有此境,筆底隨心化大千!
關山月梅花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畫梅譜系中的「獨特品種」,因為在風格和情懷上,關氏梅花都與傳統梅花才調大別:,梅花是貫穿關山月藝術生涯的重要題材,其腕底紅梅參天入地、老節盤根的浩然清氣,呈現出一派不同於傳統文人的風貌。前人筆下的梅,為花中君子,是「不要人誇好顏色」的清高冷逸、孤芳自賞。關山月受「新文人畫」思潮影響,追求積極入世的時代感。他筆下的梅,是花中鬥士,是「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革命者的熱烈與催人奮進。由此可見,與傳統梅花相較,「關梅」的風格情懷可謂大別於前。
關氏梅花之作受到廣泛關註約在60年代,而其梅花面貌之新,既承於其「筆墨當隨時代」的創作理念,更與不斷寫生的創作實踐息息相關。誠如李偉銘先生之論,於20世紀日新月異的時代大背景下,「寫生」既是中國畫家走出傳統的書齋進入現代生活接受磨練的途徑,也是其於大千世界中汲取新的視覺經驗和調整筆墨語言秩序的有效方式。
關山月是當代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美術教育家。其秉承 「筆墨當隨時代」和「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藝術主張,並始終不渝地貫穿於自己的創作實踐、生活實踐和教育實踐之中。他致力於傳統技法的繼承、創新和發展,堅持深入生活進行寫生創作,其作品是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個人藝術技巧完美結合的典範。他擅長山水、花卉,尤精畫梅,素有「當今畫梅第一人」之稱。其筆下的梅花,或花枝繁盛、如火如荼,或枝幹如鐵、千姿百態。有繁花似錦的紅梅,有傲雪高雅的雪梅,有朦朧柔和的月梅,有盤根交錯的老梅,還有神態各異的朱砂梅、情梅和雨梅,無論是墨梅還是紅梅,都表現出「鐵骨傲冰雪,幽香透國魂」的境界,體現了畫家對永恆的真、善、美和崇高的藝術境界的追求。
此幅作品長達5.3米的巨作,是20世紀80年代關山月描繪梅花圖的史詩之作,通過剛毅的梅枝與綻放的梅花,生動的展現出梅花不畏寒,梅花品格高的大美意境。
張大千 敦煌飛天圖

| 斷定/款識Years | 張大千ZHANG DAQIAN |
| 規格Specification | 145cmX84cm |
| 數量Number | 1件1pc |
| 預估價Estimated price | SGD 1,400,000-2,000,000 |
| 拍賣時間/場次Auction time/location | 2025 SPRING AUCTIONS |
材質:設色紙本
形制:立軸
題識:大千居士張愛
鈐印:大千居士,張愛之印
張大千的藝術生涯中,敦煌之行是一段舉足輕重的經歷。 在學習吸收了敦煌壁畫的表現形式後,他的繪畫風格和藝術思想都發生了引人矚目的轉變。 敦煌臨畫為張大千的藝術之旅平添了一道絢麗的光華,令他的畫風蔚然一新,其中重要的影響之一就是使他的人物畫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去敦煌臨畫之前張大千所繪人物畫多為寫意,線條清麗婉約、流暢柔美,人物造型古拙清雅、身態細弱,人物多著素裝,設色清幽淡然。 在遍臨北魏至元代各朝的壁畫後,張大千吸取傳統精髓,追溯魏晉隋唐,苦心參透歷朝歷代的畫史,經過嚴謹的選擇和融合,最終人物畫風為之一變。 在這之後他所創作的人物畫深得唐人意境,敦厚濃豔,豐碩健美,線條的寫實造型能力獨具特色,極富感染力,成就了複筆重彩、雍容瑰麗的人物畫風格。
此拍品張大千所繪《敦煌飛天圖》,此圖見於莫高窟112窟的《伎樂圖》,為該窟《西方淨土變》的一部分。 圖中伎樂天神態悠閒雍容、落落大方,體態豐盈,上身裸露,琵琶置於背後,伴隨著仙樂翩翩起舞,舉足旋身,使出了反彈琵琶絕技時的霎那間動勢,在張大千的筆下將這一動勢展現的惟妙惟肖。 人物造型豐腴飽滿,線描寫實明快、流暢飛動,一氣呵成,天衣飄颶,有吳帶當風的韻致,把唐代佛教繪畫民族化的特色展現的淋漓盡致。 敷彩以名貴天然礦物料,使整個人物顯得更加典雅、嫵媚,活靈活現,令人賞心悅目。 反彈琵琶實際上是邊奏邊舞,勁健而舒展,迅疾而和諧,把高超的演奏技藝和絕妙的舞蹈技巧優雅迷人地集於一身,為大唐文化在歷史添上了濃重的一筆,也是張大千所繪敦煌壁畫中的代表傑作。 敦煌壁畫的線條和色彩對張大千後期人物影響很大,吸取了從北魏到元各時期的人物形態,和其早期學唐寅、仇英、改琦等人較為單一的仕女畫風格拉開了距離,形成了雍容淡雅、設色豔麗的個人風格。敦煌之行是其藝術生涯中的重要轉捩點。 而此幅拍品正是張大千在敦煌期間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非常珍貴的收藏意義,其收藏價值不可估量,尤為珍貴!
可參閱:
1:《詩外簃藏張大千書畫》 ,文物出版社-北京,2006年,第14頁。
2:《收藏》雜誌,2009年4期第32頁,紀念張大千誕辰一百一十周年文章。
萬山紅遍

| 斷定/款識Years | 李可染LI KERAN |
| 規格Specification | 175 X 68m |
| 數量Number | 1件1pc |
| 預估價Estimated price | SGD 150,000-200,000 |
| 拍賣時間/場次Auction time/location | 2025 SPRING AUCTIONS |
作者 李可染 (1907~1989)
拍品分類:中國書畫>繪畫
題識:
鈐印:李可染
拍品描述
李可染(公元1907年—1989年),原名李永順,江蘇徐州人,中國近現代傑出畫家,齊白石弟子。李可染是二十世紀“金石派”重要山水畫大師。
《萬山紅遍》主題是李可染對毛主席的尊重和敬仰,取自毛主席詩詞《沁園春 長沙》“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山紅遍》畫中為表現“層林盡染”的“紅遍”意境,將大量的硃砂,硃磲用於畫面之上。突出“萬山”上“層林”的紅色,使大山得到較好體現,遍山樹葉的“紅”,樹幹於由遠而近溪流天空雲朵上的“白”交相輝映。色調豐富,給人以震撼的視覺衝擊效果,濃郁的色彩表現出了雄渾的意境和大山勁拔的氣勢,營造張揚、奔放、熱烈的氣氛,引起共鳴。李可染一生中多次創作此主題的畫作,收藏價值及其高昂。
仕女圖

| 斷定/款識Years | 張大千ZHANG DAQIAN |
| 規格Specification | 136.5CMX67.5CM |
| 數量Number | 1件1pc |
| 預估價Estimated price | SGD 100,000-150,000 |
| 拍賣時間/場次Auction time/location | 2025 SPRING AUCTIONS |
作者 張大千 (1899~1983)
拍品分類:中國書畫>繪畫
題識:
鈐印:張大千
拍品描述
張大千(公元1899—1983年),原名正權,後改名愛,字季愛,號大千,別名大千居士,四川省內江市人,中國近現代國畫家,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一比特多才多藝的畫家,其繪畫題材以多元著稱,不論山水、人物、花卉、蟲鳥等,皆展現了其獨特的風格,其中,仕女畫更是展現了其對於女性審美的獨特品位,畫出了人物瞬間的面部表情和內心活動。 他筆下的仕女既有古代仕女畫的遺風,又有著時代氣息,姿態風韻、個性鮮明。 仕女畫是張大千繪畫作品中的一個重要題材,其成就很少有人能超越。
《仕女圖》是張大千代表作之一,圖中仕女持扇站立在竹林旁,女士細目小口,面容嬌俏,身形比例適當,體態輕盈婀娜,形態逼真,髮髻高挽,勾染細緻,頗有質感,眼波脈脈,衣紋流暢飄逸,線條精準爽健,造型上雍容華貴,嬌媚高傲,健康秀美,詮釋了東方女子特有的溫柔與典雅氣質。
《奔馬圖》

| 斷定/款識Years | 徐悲鴻XU BEIHONG |
| 規格Specification | 96cmX48cm |
| 數量Number | 1件1pc |
| 預估價Estimated price | SGD 200,000-1,000,000 |
| 拍賣時間/場次Auction time/location | 2025 SPRING AUCTIONS |
材質;設色紙本
形制;立軸
鈐印:(1)徐悲鴻(2)江南布衣(3)吞吐大荒
款識;四二年夏青城山中家 正學賢弟留存 悲鴻
拍品描述
說明:30年代末,正值抗日戰爭期間,國軍調集全國兵力,組織了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長沙會戰,歷時3年。最初國軍一度失利,徐悲鴻憂心如焚,化悲爲力,在1941年秋,連夜揮筆,繪出長沙會戰《奔馬圖》。繪畫採用大角度透視手法,描繪出馬的雄駿和神韻,張顯他強烈衝擊力的構圖方式,馬的身體前傾,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向前衝的動勢,彷彿要衝破畫面,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視覺感受。使馬的形象具有立體感和空間感,增強了畫面的真實感。由此《奔馬圖》成功地展現給大衆,作品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的象徵意義。當時國家處於危難之中,他以馬爲載體,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對民族奮起抗爭的期望,以及人民渴望自由解放的象徵。國軍將士看了更是熱血沸騰,心領神會。長沙會戰的結局,國軍全面反攻,日軍在國軍的‘天爐’圍攻前潰敗。1941年版的長沙會戰《奔馬圖》,現藏於北京徐悲鴻博物館,爲國家一級文物。
長沙會戰後,上海收藏家張學正與民國32年,即公元1943年,請徐悲鴻在四川青城山再繪了這《奔馬圖》。圖上蓋有張學正和徐悲鴻的印,和徐悲鴻的雅號:‘江南布衣’和‘吞吐大荒’,象徵着徐悲鴻的藝術精神,充滿磅礡氣勢。
張學正先生珍藏的《奔馬圖》,並帶圖去了美國。張先生去世後,這幅藏品在美國拍賣,往後這幅《奔馬圖》又輾轉去了英國。現這《奔馬圖》周遊了美英列國,重回故土。如今21世紀,中國的崛起,就像這經典作品《奔馬圖》所繪:勢不可擋!
藏品來源;英國私人藏家

諮詢電話+852 46400204黄生
WhatsApp:+852 46400204
LINE:852 46400204
WeChat +hjylqt520
buic08320@gmail.com



